哲学思考|Philosophical thinking

Made by Ziyang CHEN, Rocky, 陈子阳


许多人的兴趣似乎仅局限于生活琐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对于无实用价值的哲学问题都不感兴趣,花时间去学习和思考这些看似”没用”的知识,显然没有学习如何给电脑安装双系统、如何进行时尚穿搭等实用技能来得直接有效。

我觉得广泛的学习各种知识是很重要的。这种学习并不完全以实用性或功利性为目标,而是出于对知识本身的热爱和探索。实用性和广泛的知识学习并不冲突,实际上,它们是互补的。我们既可以从实用性学习中获取直接的生活或工作技能,也可以通过广泛的知识学习满足我们对探索和理解世界的渴望。这两者的平衡,可能是我们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需要追求的目标。


👾 相关哲学学习内容/网站:

Philosophy Stack Exchange (https://philosophy.stackexchange.com/): 一个提问哲学问题与答案的社区。

Philosophy Now (https://philosophynow.org/): 一份流行的哲学杂志,旨在将哲学的深度思考带入日常生活。

微信公众号「大问题Dialectic」— 探讨哲学中的大问题

香港理工大学 CBS1A18 Life & Death (https://www.polyu.edu.hk/cbs/docdrive/CAR/CBS1A18.pdf)


只有没被确定下来的知识才叫哲学

01. 害怕死亡是理性的吗,我们应该惧怕死亡吗?

Epicurus 伊壁鸠鲁

无主体论证 (The no-subject argument):只有两种可能:活着,不存在。在我活着的时候,死亡不会降临到我身上。当我活着的时候,我的死亡是不存在的。我死后,我的恐惧也将消失。没有’我’,就没有恐惧。

当你活着,你是存在的主体,可能会对诸如死亡等事情感到恐惧。

  • 但实际上,你无需对死亡感到恐惧,因为在你的有生之年,死亡并不会降临。
  • 从逻辑角度看,只要你还在呼吸(即使是生命的最后一秒),你的死亡就不存在。你在生命中,永远不会遇到死亡。
  • 死亡只有在你生命结束后,才会降临。 从逻辑角度看,只要人还活着,他就可以避免死亡。
  • 在一生中对死亡的恐惧,就是对永远不会在你生命中发生的事情的恐惧。 这就好比害怕一个不存在的圆形三角形。
  • 在生命中对死亡的恐惧是不合理的。

当你死了,你就不再存在。

  • 死后,你将不再有意识(在这里,我们假设没有来世)。没有意识,就没有恐惧。
  • 当你死去时,你所恐惧的死亡并不存在。没有存在的主体,就没有恐惧。
  • 总的来说,死后你无法再对死亡感到恐惧。

Making peace with your death

Lucretius 卢克莱修

**对称性论证 (The symmetry argument)**:你存在之前的时间与存在之后的时间是对称的,你不会因为在出生前不存在而感到恐惧。考虑一下你一生之前和之后的时间,在我出生之前,我不应该担心我的不存在。

假设没有来世,那么……在你出生之前,你并不存在。你死后,你就不存在了。

你出生之前和死后的时间是对称的: 你不存在!!

The symmetry argument

你不担心自己在出生之前的不存在了

  • 假设你出生于 2004 年。在 2004 年之前你从未存在过。你是否会对 2004 年之前你的不存在感到悲伤? 嗯,从诗意的角度来看,也许吧。 但从逻辑上来说,不是。
  • 从逻辑上讲,在你存在之前你不可能存在。 当你不存在时,你不应该因为你的不存在而感到难过,因为这只是一个逻辑条件:如果你不存在,你就不存在。
  • 如果你想在存在之前就存在,那么你就是在要求一些不合逻辑、不合理的东西。

02. 上帝存在吗 – 宇宙微调证明 (Fine-Tuning Argument)

在本文中,**”上帝”** 并非普遍接受的”无所不能的神”定义,而是指物质世界的原因、创造者、推动宇宙运动变化的力量等。

宇宙微调论证 (Fine-Tuning Argument): 这个宇宙的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和基本的物理常数非常精妙,是没有理由地精妙,好像就是为了使得生命的出现,甚至就是为了使得人类的出现,而被某种高级智能微调过。

物理学与宇宙微调

  1. 标准模型的追求: 现代物理学以其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数学推导和解释世间万物的能力,成为科学中的核心学科之一。物理学家一直在追求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即 大一统理论 (Grand Unified Theory) 或**万有理论 (Theory of Everything),以解释宇宙的所有现象。尽管这一目标尚未完全实现,但物理学家已经提出了一个阶段性的准万有理论,即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 (Standard Model of Particle Physics)**。这个模型包括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如夸克和轻子,以及基本的物理相互作用,如强、弱和电磁相互作用。除了未能解释引力,宇宙中的万物都可以归结为这套标准模型中的基本粒子和基本相互作用。
  2. 自由参数的存在: 然而,在标准模型中,有25个基本的自由参数,它们似乎毫无理由地被设定成特定的值。这些自由参数的微小变动将导致我们的宇宙无法进行化学反应、形成星球,甚至无法产生生命。这引发了宇宙微调论的问题,即为什么这些参数的取值恰好落在允许生命存在的范围内。
  3. 自然选择与演化不能解释微调: 自然选择和演化理论可以解释生命的演化,即通过长时间的试错,生命适应了宇宙的环境。然而,物理常数的取值是恒定不变的,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

微调的例子

  1. 精细结构常数α: 精细结构常数α = 1/137.035999139 是量子电动力学的一个关键常数,表示电磁相互作用中电荷之间耦合的强度。如果α的取值偏离现有值4%,宇宙中就不会有稳定的碳元素存在。
  2. 夸克的质量: 标准模型中的自由参数包括上夸克和下夸克的质量,这些夸克构成了质子和中子。下夸克的质量被设定比上夸克略大一些,导致中子的质量仅比质子大约0.1%。如果没这0.1%的差别,质子就会衰变成中子,就不会有稳定的原子核,而这就意味着这个宇宙就没有化学变化发生。宇宙并不要求必须有化学反应,但为什么上夸克和下夸克的相对质量恰好被设定成目前这种不多不少的状态,使得质子和中子能够稳定地组成原子核并支持化学反应的发生。为什么宇宙的基本参数恰好落在允许生命存在的范围内?
  3. 引力和暗能量: 广义相对论中的基本物理常数,如引力和暗能量。引力的强度如果稍微强或弱一点,都会对恒星的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与引力相对的是来自暗能量的宇宙膨胀力量。如果暗能量的作用稍微强一点,宇宙中的物质就无法受到足够的引力影响而无法形成星球;而如果暗能量的作用稍微弱一点,宇宙将会迅速收缩。

争议

  1. 物理常数并不精妙: 宇宙的物理常数并没有被调整到恰好允许生命存在的最佳值,而只是处于允许生命存在的参数范围内。一些生命可能会在不同的物理常数下发展出来,只是我们无法预测或理解它们的性质。
  2. 多宇宙理论: 如果存在无穷多个宇宙,每个宇宙都有不同的物理常数,那么就有可能存在一个宇宙的物理常数正好允许生命存在,并不需要任何”微调”。这种观点通常被称为**多宇宙理论 (Multiverse Theory)**。
  3. 上帝假设的必要性: 即使接受宇宙微调的现象,也不一定需要假设上帝的存在。这可能是我们还不理解的更深层次的物理规律所决定的。比如,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个新的物理原理,它能够解释为什么所有的物理常数都必须取现在的值。
  4. 统计学和概率性:微调的观点认为宇宙的物理常数和参数必须具有非常特定的值,以支持生命的存在。然而,对于这些常数和参数的可能值的分布和概率性,科学界尚未达成一致的共识。一些人认为我们缺乏足够的数据和理论来确定宇宙常数的可能范围和分布,因此无法准确评估微调的概率性。

03. 计算机模拟的世界 – 模拟宇宙假说

最重要的是,不论世界是否真实,我们的经验和体验对我们个人来说都是真实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和情感,以及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和意义,都在我们个体的生命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无论世界的本质如何,我们都可以通过思考、体验和行动来寻求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个人意义。

模拟宇宙假说 (Simulation Hypothesis): 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在理论上是可以被计算机模拟出来的,那么我们几乎肯定就是生活在计算机模拟的虚拟世界中的!由瑞典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于2003年提出,其最雄辩的地方在于,它是以数学论证的的方式算出了我们是NPC的概率,那么就像做数学证明题一样,在论证之前,我们需要对一些公理和定义达成共识。

论证前的共识:足够强大的计算能力,我们可以模拟出一个和我们现实生活相似的虚拟世界,包括模拟出具有自我意识的人。

  • 意识模拟:意识并不是某种神秘的东西,而是一种功能状态。这种功能并不一定需要人脑这样的碳基物质才能实现,只要有足够的计算能力,通过适当的算法,就可以模拟出和人脑一样的意识。
  • 微观环境的模拟:比如模拟电子的运动。但只要算力足够大,我们理论上就可以模拟出像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这种复杂规格的环境。Bostrom将这种发展到了具有模拟人类世界的算力水平的人类文明称为后人类文明(Post-Human Civilization)。

论点

虚拟世界论证是一个数学推理,旨在计算每个特定个体(例如”我”)实际上是生活在计算机模拟的虚拟世界中的非玩家角色(NPC)的概率。这个概率用分数 fsim 表示,它表示具有自我意识的观察者中活在虚拟世界中的NPC的比例。

模拟宇宙假说 (Simulation Hypothesis)

Bostrom 论点基于以下三个假设,必然有一个为真(要么就是fp几乎为0,要么就是fI几乎为0,要么就是fsim几乎为1):

  1. 人类文明灭绝: 人类文明在达到“后人类”阶段(即具备运行详细的祖先模拟的科技能力)之前就会灭绝。
  2. 后人类文明不会进行模拟: 即使人类文明达到了后人类阶段,出于道德或其他原因,他们不会运行大量的详细的祖先模拟。
  3. 我们生活在模拟中: 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模拟之中。

支持论点

  1. 技术发展:我们自身的科技发展显示出了模拟宇宙的可能性。随着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能够创建逼真的虚拟世界,并且不断提升我们的模拟能力。这表明在未来,我们可能会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来创建一个高度逼真的宇宙模拟。
  2. 微调参数:宇宙的物理常数和参数似乎是精确调整过的,以支持生命的存在。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模拟宇宙中,这些参数的微调可以被视为设计者有意创造的结果,以确保宇宙能够产生和支持生命。
  3. 信息理论:宇宙中存在基本的最小单位,如量子、计算位、空间-时间的离散性等等,这些特征与信息理论中的计算机模拟相似。这引发了一些人的猜测,即宇宙本身可能是一个庞大的计算机程序,我们只是其中的虚拟实体。
  4. 观测者效应:观测者效应是一种现象,指出观察者的存在可以影响实验结果。在模拟宇宙中,我们作为观察者的存在可能是创造者为了确保模拟的连贯性而设定的。这种观测者效应的存在可能是模拟宇宙的一个指示。
  5. 宇宙的奇点和限制:宇宙中存在一些奇点和限制,如黑洞、光速限制等,这些限制可能是为了确保模拟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这些限制可能是设计者为了避免模拟的崩溃或失控而设定的。

反对论点

  1. 计算能力: 我们还不清楚是否有可能开发出足够强大的计算机来模拟整个宇宙。此外,即使有足够的计算能力,模拟整个宇宙的复杂性也可能超出我们的理解和编程能力。
  2. 证据的问题: 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明显的证据来证明我们生活在一个模拟世界里。虽然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宇宙规律可能使模拟成为可能,但这并不能作为我们正在被模拟的证据。
  3. 哲学和伦理问题: 如果我们生活在模拟中,这可能会带来许多哲学和伦理问题,例如我们的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以及模拟我们的实体是否有权这样做。

04. 人有自由意志吗?

你有自由意志吗?你所做出的种种选择是出于自由意志,还是出于先前已经被决定了的诸多不可控的外在因素?如果有自由意志的话,这种自由意志又是长什么样的呢?

拉普拉斯:决定论

并不存在自由意志,世间万物都是由物理法则决定的,所谓的自由意志只是因为你的无知而造成的事后幻觉而已。

决定论观点主张宏观世界的一切事件都有原因,包括人的行为也是有原因的,因此不存在自由意志。根据决定论观点,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基于物理法则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包括人的思想和意愿也是受到物理法则的决定。这意味着如果存在一个超级智者能够知晓宇宙中所有粒子的状态,那么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就是完全确定的。对于我们感到不确定的事物,只是因为我们的信息不充分,因为我们没有像超级智者那样的全知能力。

自由意志的幻觉:在决定论观点中,自由意志被认为是一种幻觉。我们常常会给自己的行为找出自由意志的解释,它的作用仅仅是事后给个解释,自己骗自己而已。打个比方,这也就相当于白宫新闻发言人的作用,总统做决定的时候并不会和新闻发言人商量,发言人其实并不知道做这个决定的原因,但新闻发言人面向外界媒体的时候,就会现编理由,比如我们之所以做出了这个决定是因为这个这个这个之类的。所谓的自由意志,就像这个新闻发言人一样,就是叙事大脑给自己编造的一种事后理由。然而,真实的世界并不会因为我们的事后幻觉而改变。在宇宙大爆炸之时,一切已经被决定了。我们的选择,包括阅读这篇文章,早在宇宙大爆炸之后就已经注定了。我们之所以感到自由选择,是因为我们缺乏像超级智者那样的智能,我们的无知导致了自由意志的幻觉。

争论:拉普拉斯的决定论是建立在一个过时的物理学基础之上的,这个过时的物理学就是牛顿力学,而现在量子力学的发展就可以打破这种决定论的世界观。我们知道,在量子力学里有不确定性原理,一颗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可同时被确定,在粒子坍缩之前,它会处在一种叠加态之中,简单说,也就是它既可以走这条路,也可以走那条路,它是不确定的。

罗伯特·凯恩:自由意志论

这世界上就是有一些不被因果必然性决定的东西,人的自由意志就是这种不被决定的东西,尤其在我们面对纠结的处境的时候,自由意志更会凸显出来。

我们人类的意识现象很可能就是一种量子事件,当你在做抉择之前,你的想法是不确定的,是既可以这样又可以那样的,是处于量子叠加态的,这时候就需要你来做决断了,决断是出于你个人的自由意志的,是不被任何先前的变量所控制的,你一旦决断以后,这就相当于量子力学里面的波函数坍缩了,这时候不确定性才变成了确定性,你就在之前纠结的A与B两个选项中确定了一个方案。

人的自由意志,尤其体现在我们面对两个方案之间纠结的时候,这两个方案对我们来说同等重要,无法通过理性的算计和衡量来解决这种纠结,这时候人的自由意志才会凸显出来。其实我们生活中这种遇事不决的纠结场景还是挺多的。比如,假设你非常需要一份工作,并且幸运地得到了一次宝贵的面试机会。这天,你穿戴整齐,准备去参加面试。你刚走出门,发现邻居家的老奶奶跌倒在路边爬不起来,而周围只有你一个人可以帮忙。你知道,如果你这时候挺身而出,那么你参加面试就会迟到了,而这次面试很可能会改变你的命运。于是,你面对着一个艰难的抉择:选择道德,挺身而出,还是选择事业,参加面试?在这个抉择中,道德和事业本身都很重要,没有什么客观上的优劣之分,这时候两种选项是处于叠加态的,因此你不得不凭借自己的自由意志进行决断,决断了以后你就要为自己的抉择承担责任。

法兰克福:兼容论

我们人类同动物一样都是受到一阶欲望的决定的,但是我们人类不同的地方在于,我们能够形成对欲望的二阶欲望,并且还能够按照二阶意欲去行事,这便是自由意志的体现。

兼容论主张人既被决定,也具有自由意志。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到大自然赋予的欲望的控制,将欲望分为一阶和二阶欲望。一阶欲望是身体的基本欲望,由大自然决定,人在其中沉溺时是不自由的。二阶欲望是对欲望的欲望,涉及自我意识和决断能力。人类的自由意志体现在能够形成二阶欲望,并按照二阶意愿行事。

兼容论认为无法完全推翻决定论,需要在认可一切事物有原因的前提下为自由意志留出空间。一方面,人的行为是被决定的,受到大自然赋予的欲望的控制。另一方面,人具有二阶欲望,能够反思和决断,并按照二阶意愿行动。兼容论试图将决定论和自由意志结合起来,既讲求决定论的因果关系,又保留个体的自主性和道德责任。

然而,兼容论观点也面临一些问题。如果自由意志是没有原因的,那么人的行为将变得莫名其妙。人可能做出没有明确原因的行为,无法对其负责。例如,一个人突然打另一个人一巴掌,却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样的观点可能威胁到法律系统和道德体系的维系。


哲学思考|Philosophical thinking
http://example.com/2023/07/17/philosophyThinking/
Author
Rocky CHEN
Posted on
July 17, 2023
Licensed under